新闻背景:
广西审计厅近日公布了一份报告,称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。报告提到,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.79亿元,实施科研项目702个,仅有5个项目成果实现市场转化,占比0.71%;1所高校累计获得财政投入科研经费1.31亿元,实施科研项目862个,实现成果转化0个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警惕围绕项目论文空转的“闭门科研”
如此反差难免令人质疑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。相关报告中还提到,三所高校申报的3000余个项目中,预算经费在10万元以下的科研立项占到将近四成,这些“论文项目”要产出符合市场预期的“金蛋”更是难上加难。不能聚焦重点问题,科研项目资金结余闲置,加上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低,使得科研不仅“输血”效率不高,更凸显出“造血”能力不足。【详细】
如果不扭转唯项目、唯论文评价体系,科研很可能演变为只追求项目、发表论文,而不重视实际价值、应用前景的“闭门科研”。“闭门科研”的特征是,表面上看,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多、发表论文也不少,但却没有创新价值,用一些教师的话说,就是很忙,忙没价值的东西。【详细】
单一用“转化率”衡量有失偏颇
客观地说,科研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支持,从长期来看,必然需要有建设性的产出。但另一方面,正常的科研环境是政策、资金服务于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,在“放管服”有待完善的情况下,单一用“转化率”衡量也有失偏颇。【详细】
还要看到,转化效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:有的成果“转不了”,有的价格“谈不拢”,还有的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对接市场,关键在于评判项目价值的“标尺”没能统一起来。学界看中学术贡献而业界强调市场价值,高校关注学科建设而教师瞄准职称评定。【详细】
财政收入的每一分钱都不能被挥霍浪费
直面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难题,首先要做的是发挥科研经费的“指挥棒”作用——在立项时做好项目价值的评估工作,明确“发给谁”;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经费使用审核,弄清“谁在用”;在结项后平衡论文发表和成果转化在学科建设中的权重,确保“用得好”。【详细】
大学有引领学术技术发展进步的责任。这几年,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、支持力度与日俱增,大学科研经费增幅步入快车道。这么大的规模,一个小小的漏洞就有可能造成极大的损失,不能不引起重视。该堵上的漏洞要堵上,该追责的要追责。因为,财政收入的每一分钱都很宝贵,没有道理挥霍浪费。【详细】
(以上综合环球时报、南方日报、钱江晚报、羊城晚报)
V视角:
@黑暗森林:1.79亿要是用于基础学科的研究,根本不够用。
@马嘿呀:平均下来一个项目没有多少钱,还想搞市场化?
@先生的商店:一边喊着重视基础科学研究,一边来算科技成果转化率。
@遥梦君:拿着项目和甲方吹得天花乱坠,什么结果都拿不出来?
@尘归尘归尘:就得沿着资金使用情况,查一下资金有没有用在科研上。
中国经济网编后语:
经费投入与成果转化形成巨大反差,确实让外界感到困惑。监管部门应该继续深入查找原因,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。当然还要逐渐形成共识:并非所有研究都适合直接转化出相应的效益,或能在短期内直接产生重大效益;也不能因为出现科研成果转化率低,就片面地只去强调把转化率提上去。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已不用赘述,“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,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”,这些需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。
回顾:往期“经”点热评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