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雨过后,山东德州齐河县焦庙镇的连片玉米地里,已长到齐肩高的玉米枝叶舒展,一派生机勃勃。行走在齐河县20万亩粮食绿色优质高产高效(吨半粮)核心区,放眼望去,平整的机耕路、标准化的水渠和林网,点缀着高标准农田,呈现出一幅“田成方、林成网、路相通、渠相连”的美丽景象。
(资料图片)
齐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志庆说:“这20万亩核心区去年粮食平均亩产公斤,其中小麦亩产公斤,玉米亩产公斤,整建制实现了‘吨半粮’生产能力建设目标。”
德州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,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150亿斤以上。在耕地增长潜力有限的情况下,德州从2019年秋季起开展“吨半粮”生产能力建设,推动粮食产量实现高位再增长。
所谓“吨半粮”,即一年两季粮食亩产合计达到1500公斤以上,其中小麦亩产650公斤以上、玉米亩产850公斤以上。按照规划,德州将力争用3至5年建成全国第一个大面积“吨半粮”示范区。
为推动稳产高产,德州按照粮食生产党政同责的要求,建立起四级“书记抓粮”机制,村抓样板田、镇抓示范方、县抓高产片、市抓核心区。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说:“各级党委书记都有明确的责任,就是要形成粮食生产党政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。”
聚焦创建目标,当地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提升、耕地地力提升、现代种业提升、增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、现代农机装备提升、科技服务网络提升等配套工程,为每块地配备农技专家,通过“一个行政团队+一个专家团队”的服务对接机制,实现科技稳粮。
去年获得德州“粮王”的临邑县翟家镇种粮大户段希林,对此感受颇深。“七分种三分管,再加上做好良种、精耕、镇压、调肥、补水、统防等环节,这样高产就跑不了。”他告诉记者,镇里成立了专家顾问团,每个环节都有技术要点和专家指导,粮食生产的精细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。
德州还通过政策引导、资金补助等措施,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,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等环节的托管服务,推动良种良肥良药配套、农机农艺融合,既解决了“谁来种地”“怎样种好地”的问题,也实现了粮食增产、农民增收。
目前,德州市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78%。据德州市农业农村局测算,托管地块规模作业可降低生产成本10%,通过订单销售粮食售价每斤上涨元左右,可增加收入2%至8%,“一降一增”亩产增效达10%以上。
种粮能挣钱,粮食更安全。走进宜瑞安(山东)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在机器轰鸣中,一粒粒金黄的糯玉米在生产线上变身为玉米淀粉。宜瑞安公司年加工糯玉米10万吨以上,通过订单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糯玉米,平原县桃园街道种粮大户杨德平就是其中的一位。“比起种普通玉米,种糯玉米一亩能增收300元左右。”他说,经济效益好了,种粮积极性也就高了。
德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丰勇说,围绕粮食生产、加工、仓储、流通等环节,当地把延伸产业链、提高价值链、打造供应链,作为增加农民种粮收益、稳定粮食生产的关键。山东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大豆深加工企业,对优质大豆以高于市场价3%的价格进行保底收购。在企业带动下,当地600余家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发展大豆订单种植,也推动今年禹城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达万亩,居山东省首位。
孙丰勇说,目前德州已初步实现小麦、玉米、大豆全产业链发展,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0家,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超过1100亿元,直接间接带动农民实现经济收入超43亿元。(记者贾云鹏、陈灏)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