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纪录火箭为何“广州造”?以创新平台带动千亿级产业链扎根
刷新纪录,“一箭26星”!6月7日,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,刷新了我国一箭多星最高纪录。这支“广州造”火箭既彰显了广州制造业实力,也折射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长期积累。
“往回追溯到2019年9月,广州市人民政府、广州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签订协议,共建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。”广州市科技局副局长孙翔在6月9日举行的“高质量发展·看制造”新闻发布会上,介绍了力箭一号背后故事,以及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推动创新资源向制造业汇聚的四条路径。
航天航空“独角兽”为何钟情广州南沙?
(相关资料图)
据介绍,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、位于广州南沙的中科宇航公司参与研制生产。
为什么力箭一号会由“广州造”?孙翔介绍道,早年布局的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是其中关键。这一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带动中科宇航、吉利航天等航天航空领域的“独角兽”企业落户广州南沙区,推动国内首个全产业链精益化、数字化、智慧化的商业航天产业化基地投产运营,带动千亿级规模的宇航动力研发、卫星研发、火箭卫星测控等上下游关联产业链在广州汇集。
在孙翔看来,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,是广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,精准赋能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。
近年,广州坚持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,构建以产业应用为中心的新型创新体系。广州“2+2+N”平台体系正聚焦生物医药、智能制造、新型显示、航空航天等领域,集聚国家战略性重大创新资源,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支持。
一批全球领先技术,让广州制造业不被“卡脖子”
在广州,除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外,加强关键技术攻关,在制造业领域突破一批“卡脖子”科研成果,也是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路径。
孙翔介绍,广州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,通过持续技术攻关,着力解决重大“卡脖子”技术问题,在集成电路、新材料、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。车规和通信半导体、燃料电池膜电极、5G射频模组等领域已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和规模化应用,新能源汽车领域高容量电池技术、快速充电技术、换电技术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。2022年,高企专利授权量51979件,较上年增长14%,占全市企业专利授权量49%,连续3年保持稳定增长。
22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单,数量增长全国最快
壮大科技企业阵营,也就是筑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。
近年,广州相继出台“高企六条”“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”等,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支持体系。开展育企助企稳企专项服务,整合形成了包含10万家科技企业在内的超大城市科技企业数据模型,打造“一区一机构”支撑发展服务体系,推动各类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“一站式”创新服务。发布“硬科技企业”“拟上市高企”等榜单,培育一批符合国家战略、扎根广州、研发投入高、产品定位全球、品高价优的优质制造业企业。
2022年,广州高企、科小数量分别突破1.23万家、1.67万家,双双创历史新高,新增高企数量较上年增长25.6%,科小数量较上年增长33.5%。22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单,数量增长全国最快,排名上升至全球第8、全国第4。上市高企达108家,占全市境内上市公司的75%。
去年“四上”高企工业总产值较上年增长10.24%
此外,广州还在发挥科技企业引领作用,推动产业体系向中高端攀升。出台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”,不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,走通了从科技强到企业强、产业强、经济强的高质量发展道路。
孙翔披露,从产业构成上看,广州近1万家高企(约八成)集中在直接支撑制造业研发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技术领域,其中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占比19%,电子信息占比33%,新材料、生物与新医药、新能源与节能分别占比约10%。另外,近两成高企集中在高技术服务等赋能制造业服务提升的领域,推动科技创新“变量”转化为高质量发展“增量”。从经济贡献上看,2022年,6103家“四上”高企工业总产值超过1.1万亿元,较上年增长10.24%,平均工业总产值约是“四上”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的3倍,为稳经济、稳就业、保民生筑牢了基础。
下一步,市科技局将推动出台《广州市关于壮大科技创新主体 促进高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支持体系,优化“产业界出题、科技界答题”机制,健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协同机制,持续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能广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。
文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:方晴
图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:王燕
视频/广州日报·新花城记者:王燕
广州日报·新花城编辑:龙成柳
关键词: